范红卫家族以151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8位,在国内女性富豪中则拔得头筹,超过了昔日的中国女首富、龙湖集团创始人
而且,在2024年的《胡润全球富豪榜》上,范红卫和丈夫陈建华再一次以1150亿人民币的身价位列第122位,同时,范红卫本人也入围了福布斯评选的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榜。
最重要的是,有资料表明,范红卫的恒力集团,已经凭借年收入8177亿的惊人效益,超越了“遥遥领先”的华为,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。
只不过,对于多数人来说,无论是范红卫这个女首富,还是恒力集团,都所知甚少。
恒力集团的全称为恒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,其经营的业务几乎包含了石油化学工业整条产业链,既有上游的炼化,也有中游的基础化工、精细化工,以及下游的各个应用领域产品的生产、研发与销售。
据悉,恒力集团目前在苏州、大连、宿迁等多个城市拥有七大生产基地,其上游拥有2000万吨炼化、500万吨煤化工以及150万吨乙烯装置,中游更是具备1660万吨PTA的产能,下游的化工材料产品更是极为丰富。
而之所以多数人对于恒力集团并不理解,正是因为其经营的产业并非日常大众消费品,毕竟多数人很少接触石油化学工业产业。
至于范红卫这个新晋中国女首富,更是因为平时的低调处事,所以很少被外界关注,要知道,1967年出生的范红卫,今年不过57岁,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,范红卫是从一名纺织厂会计做起,白手起家,一路做到了非公有制企业的龙头。
范红卫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,1984年,范红卫考上了大专,毕业后,顺利进入了当地的一家纺织厂工作,担任会计一职。
单从这样一个职业生涯开端来看,范红卫似乎与日后的中国女首富并不沾边,因为她既没有雄厚的背景,也没有过硬的学历,而且纺织厂会计这种一眼能够正常的看到头的工作,也没有多大的提升空间。
的确如此,范红卫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自己之所以能够下海创业,得益于和丈夫陈建华的结合。
范红卫的丈夫陈建华出生于1971年,从小由于家庭条件有限,13岁不到便辍学外出务工,与范红卫相比,陈建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,但是头脑十分灵活,而且善于学习。
因此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陈建华便看出了国内纺织行业正在蒸蒸日上的势头,于是做起了蚕丝收购的生意,即从乡下农民手里收购蚕丝,之后再买个纺织厂,一来一回赚个差价。
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陈建华与范红卫得以相识,并且逐渐对彼此产生了好感,当时的范红卫长相漂亮,厂里追求她的人不少,但是范红卫偏偏爱上了这个年轻她四岁的陈建华。
当时范红卫与陈建华结婚时,曾经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,认为陈建华只是个小学都没读完的个体户,配不上铁饭碗的范红卫,但是范红卫却看中了陈建华有头脑、有干劲,最终,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。
当时苏南一带的蚕茧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,大大小小的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范红卫虽然一直在厂里工作,但是头脑灵活的她想到自己创业机会更大,当时恰好苏州南麻镇办集体纺织厂面临破产倒闭,范红卫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。
于是在和丈夫陈建华商量后,范红卫辞去了自己国有企业的工作,并且四处筹款,最终以396万的价格收购了这家纺织厂。
实际上,在范红卫成为中国女首富后,很多人都对她是否算得上白手起家感到质疑,因为在1994年能够拿出394万收购一家纺织厂,显然是有一定的家底。
实际上,当时范红卫夫妇只有不到200万的存款,都是陈建华过去几年里收购蚕丝所得,剩余的200万是来自银行贷款。
只不过,刚开始经营的范红卫就面临着两大难题,一个是原厂效益不好,导致不少工人都有欠薪,范红卫为了留住这些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工人,只能再次举债发工资。
另外,原来这家镇办纺织厂之所以效益不好,与其所使用的机械设备过于落后有关,当时这家工厂使用的还都是有梭织机,一台机器一天只能生产40米布料,而使用先进网络车的纺织厂,一台机器的产能是有梭织机的十倍。
于是范红卫夫妇决定更换机器,又筹款采购了80台新设备,并且在一年之内就实现了扭亏为盈,这家吴江化纤织造厂,也成为了后来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的起点。
从1995年开始,范红卫夫妇开始逐渐拓展业务覆盖范围,而且会计出身的范红卫对资金、账目十分敏感,一年以后,化纤厂的设备又从100台发展到了600多台,就这样,范红卫夫妇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。
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,对于别人来说是一场挑战,对于范红卫来说则是一次机会,在此期间,范红卫夫妇大量低价买入了先进纺织机,并且在金融危机过后,实现了产能的迅速扩张。
2002年,范红卫夫妇开始进军行业上游,同年,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2003年,范红卫夫妇成立恒力集团,到了2007年,恒力集团慢慢的变成了耐克、阿迪达斯等诸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。
到了2010年,恒力集团又进军上游石化产业,此后更是通过不断转型,现如今慢慢的变成了了一家规模超过华为的非公有制企业龙头。
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,范红卫表示,婚姻给了她最大的支撑,这或许才是她成功的秘诀。